當前位置:首頁  熱點新聞

《南航報》頭版頭條深度報道我院模式分析與智能計算團隊

時間:2015-11-11作者:來源:伟德victory點擊:28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第1199期(2015年10月30日)頭版頭條以“邃密計算三十載成功之道‘幹’出來”為題,深度報道我院模式識别與智能計算團隊。現将全文轉載如下:

邃密計算十三載成功之道出來

———記我校伟德victory模式分析與智能計算團隊 

作者:本報記者 周新華 學生記者 張钰 朱娜娜 

獲2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含合作重點1項)、10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資助;研究成果發表于IEEETransactions等國際著名期刊和頂級會議,其中近10年發表SCI期刊論文130多篇,其中3篇發表在PatternRecognition上的論文獲頒兩年一 度 的 最 佳 論 文 提 名 獎 (HonorableMention),1篇獲頒國際知名會議RICAI06兩篇最佳論文之一。據GoogleScholar不完全統計,所發論文被引用已達1萬多次;2014年團隊成員陳松燦、張道強和譚曉陽同時人選Elsevier中國計算機學科高被引學者榜;培養了100多位碩、博士生,博士生中有5位獲得江蘇省優博論文獎,其中2位獲得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獎,碩士生中有4位獲得江蘇省優碩論文獎。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優博獲得者和全國優博論文提名獎獲得者張道強教授分别于2013、2014年獲得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并在2015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團隊和南京大學合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由陳松燦教授領銜的模式分析與智能計算團隊,經過13年來的勤勉笃實研究,在模式識别、機器學習的應用基礎和相關應用研究方面,幹出了能受業界關注的成績。問及團隊取得如此成績的原因,陳松燦隻有一個字“幹”呗!

 

組建伊始,隻能埋首苦幹

 

雖然從事的是模式分析與智能計算研究,但團隊成立初期既沒有現成的、可借鑒的模式,也沒有像樣的科研設備,一切隻能靠“人力”,靠“苦幹”! 團隊成員張道強教授告訴記者,2002年團隊在 “視覺信息處理研究組”的基礎上,重新組建成“模式識别和智能計算(PARNEC)研究組”時,國家對科研的投入相對較少,團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經費不足。“研究經費不足,就無法購買先進的科研設備,無法及時獲取電子文獻資料及學術信息,無法通過參加學術會議與國内外學者交流……”面對科研界、學術界的日新月異,經費不足如同一塊石頭堵在了團隊前進的道路上。

面對重重困難,團隊成員沒有放棄,而是憑借着對科研的熱愛,合力搬開“大石頭”。由于購買國外電子期刊雜志需要一筆價格不菲的費用,他們當時唯一能查閱資料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于是,隊員們幾乎每天去那兒查閱資料,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然而,與現在網絡化時代不同,所有紙質期刊的更新周期非常長,要及時知曉國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前沿較難。即使是第一時間翻閱到最新一期期刊,團隊成員所獲取的學術信息也是相對滞後,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們的熱情。每次,最新的學術期刊文獻資料一上架,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趕往圖書館了解國内外相關研究的最新現狀。無法同國内外專業人士交流,就閱覽他們的論文論著,從中獲得科研思路和想法;科研設備落後,科研進展緩慢,就耐着性子,确保每一次數據的準确性,他們自我安慰,“急功近利是做不好科研的,慢工出細活嘛,幾天能有小進展也成!”
  實際上,團隊的淵源可追溯到1987年楊國慶教授成立的視覺信息處理研究組,而由陳松燦教授帶頭重組“模式識别和智能計算研究組”則始于他剛回國的2002年。2007年發展成校級“模式識别和智能計算”創新團隊,2010年11月,随着伟德victory由原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分設而立,改稱“模式分析與智能計算研究所”。如此算來,團隊已走過13個年頭,當初隻有陳松燦教授一人獨撐的研究所,如今已集結了43名成員。其中,有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30多位博士、碩士生。埋首苦幹的精神已深入團隊成員的骨髓。收集資料、閱讀文獻、分析數據、電腦處理、撰寫論文……實驗室每天都有着濃郁的學術氛圍。即使周末,也不乏忙碌的身影在實驗室、電腦房、圖書館穿梭。正是這樣的踏實苦幹,使得團隊一步步發展起來。

 

尋求突破,設法抱團巧幹!

 

“團隊要想尋求科研突破,不僅要廣攬人才,更要從内到外抱團合作!”對于帶好團隊,陳松燦深谙其道。作為團隊帶頭人,陳松燦教授本身的經曆也有點意思:本科、碩士和博士分别畢業于杭州大學數學系、上海交通大學計算中心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至目前已獨立主持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省、部基金,已培養畢業博士生33名和碩士生40多名。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中有5位獲得江蘇省優博論文獎,其中2位獲得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獎,4位獲得江蘇省優碩論文獎,其得意門生張道強教授也是團隊的研究骨幹,在2015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08年5月,學校首次破格選拔了13名35歲左右、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青年教授,張道強榜上有名,成為當時南航最年輕的教授,并成功入選2008年“校園年度人物”。最近,其畢業博士生顧晶晶在博士期間發表在國内計算機重要核心期刊《計算機學報》的1篇論文獲得了由計算機學會頒發的3篇最佳論文之一,該文是從2010-2014五年在該刊所發的1300多篇論文中評選而得。而從南京大學畢業加盟到該團隊的黃聖君博士則于2015年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由計算機學會和騰迅聯合發起的犀牛鳥基金資助。随着陳松燦學術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團隊科研成果也日益豐碩,模式分析與智能計算研究團隊逐漸成為“人才聚集地”,彙聚了留學歸國學者、計算機領域專家等一班才俊;團隊骨幹成員多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所學專業涉及數學、計算機軟件和應用技術等,其中高級職稱人員全都擁有博士學位并都獨立主持過或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為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增強團隊凝聚力,平日裡師生間經常有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每周,各科研小組内部都要進行學術讨論,成員之間通過交流,了解彼此科研進展的同時,也能在讨論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正如張道強教授所說:“打造高績效的科研團隊,需要随時了解團隊成員的最新科研進展及其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今,每周五已成為團隊學術研讨會的固定時間,教授和博士生成員必須全部到場,團隊成員彙報近來工作進展、介紹學術前沿。
  此外,陳松燦教授還注重加強校際間的合作研究,在他看來足球界“得強外援者得天下”之道,同樣适用于科研團隊。陳松燦教授感懷,始于2004年和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的合作讓團隊受益匪淺,雙方多年來的精誠合作最終于2013年作為第二單位和南京大學共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松燦在感激南京大學的合作夥伴之餘,也不免自責道:“在科研生涯中,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偏重于個人研究,有了項目就獨自悶頭做,走了不少彎路呀!”“漸入佳境,必須應用上實幹!”
  長期以來,團隊以應用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為主,獲得了令業界關注的成果:10年來發表SCI期刊論文130多篇;其中ESI3篇;2014年團隊成員陳松燦、張道強和譚曉陽3人同時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據GoogleScholar統計,團隊發表的論文引用數近1萬次,單篇引用過100論文20篇,單篇過500引用數為5篇,引用者來自50餘個國家與地區,其中不乏權威學者如美、加、英等國的多位院士。“理論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研究理論的最本質目的也是為了應用到生活中去,不然理論就隻是空談。”當團隊的發展漸入佳境之時,陳松燦在立足應用研究基礎上,開始有計劃地帶領團隊朝着應用研究進發,“雖然之前研究以理論計算為主,但是現在我們必須力求把它應有到實際中,為社會做點應有的貢獻。”例如,老年癡呆症是一種在老年人群中高發的腦疾病,然而在其早期階段并不會表現出顯著異常,如何才能及時發現該病症呢?這就與團隊目前着手研究的腦影像智能分析有關了–通過對腦部掃描成像,進行腦影像智能分析,發現異常的腦區域。“老年癡呆症目前沒有很好的治愈手段,但在其早期階段可通過施加一些幹預措施,有效延緩該疾病的發作。因而目前國際上研究的重點之一是疾病的早期診斷技術,其中腦影像智能分析發揮着關鍵作用。”張道強教授補充介紹說,“現在歐美許多國家都提出了腦計劃,中國也即将推出自己的腦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研究内容是保護腦,包括對腦疾病的早期預防和診斷,這些都離不開模式分析和智能計算技術的進展。”
  其實,在腦影像分析研究之前,團隊也已經“牛刀小試”過了,他們以智能視頻分析算法為基礎研制了一款高清一體化球型攝像機,可實現目标跟蹤過程中的鏡頭随動。目前,所設計的算法已形成産品,并在某省會城市的電子警察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這次成功為團隊着手應用研究極大地提振了信心,“隻要踏踏實實地幹,一定能實現些有價值的成果!”
  陳松燦透露,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團隊還将結合現實任務,如大數據,包括生物信息,視頻、超譜/醫學圖像,傳感數據等,開展相關的模式/數據分析本質問題的探究;結合應用需求,開展基于多模态機器學習的老年癡呆症早期診斷分析,複雜條件下的高性能人臉(驗證)系統識别等一系列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研究。
  13年來,團隊從一粒種子,到生根發芽,團隊的成功與收獲讓人欣喜。他們收獲的不僅是承載着榮譽的獎杯,更有“苦幹、巧幹、實幹”的好口碑!而這樣的團隊精神,将是陳松燦帶領團隊走向新的成功的不二法寶!

未命名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大道29号

郵政編碼: 211106

版權所有:伟德victory - 伟德网站是多少 後台管理 書記信箱 院長信箱

友情鍊接

校外導航鍊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