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熱點新聞

南航新聞網《綜合要聞》版頭條報道我院陳松燦教授事迹

時間:2019-01-04作者:來源:伟德victory點擊:1199

日前,南航新聞網《綜合要聞》版頭條深度報道我院陳松燦教授事迹,全文如下:


南航人物丨IAPR Fellow陳松燦教授:讓人工智能研究服務社會發展

2018年8月下旬,陳松燦入選國際模式識别學會會士(IAPR Fellow),成為南航唯一一位IAPR Fellow。IAPR Fellow每兩年評選一次,當選率為會員總數的千分之2.5。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伟德victory/人工智能學院的教授,陳松燦在周圍人眼中是一位在人工智能領域耕耘多年的教授,但他卻常說自己“不聰明,也不是謙虛,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已”。

  

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咖”

陳松燦入選的IAPR Fellow由模式識别領域國際權威性學術組織之一的國際模式識别學會頒發,此次當選也是對他在模式識别領域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

陳松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别”上,這在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主流研究方向。其所帶領的團隊研究涵蓋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計算機視覺、腦影像分析等諸多方面,旨在探索解決所關注領域的若幹關鍵問題。

他們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學界肯定,如在南京大學多年合作研究後,受邀共同報獎,由此陳松燦和團隊人員譚曉陽教授分别獲得了2011年的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13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除了這些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外,還部分開展了與日常生活應用相關的研究,


如在模式識别方面,團隊人員譚曉陽實現了困難條件下的人臉識别,尤其是基于單張訓練樣本的做人臉識别和困難光照條件下的人臉識别。在視覺方面,研究了互聯網複雜場景下的不良圖像視頻的檢測與識别在腦影像分析上,團隊成員張道強教授深入研究了多模态的腦影像融合分類,應用在老年癡呆症的智能診斷上。

 “雖然之前研究以理論計算為主,但是現在我們必須力求把它應有到實際中,為社會發展做點應有的貢獻。”陳松燦說。

提起研究緣起,陳松燦回憶起了自己的求學經曆。1979年,他考上了杭州大學數學系,後來在上海交通大學計算中心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從事計算機網絡研究。“我當時對計算機網絡并不感興趣,一度也變得比較迷茫,因為我原來學的是數學,計算機網絡研究中相對用得較少。如果放着本科所學數學不用,就再也沒啥擅長的了。”好在陳松燦發現了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别中用到數學較多,出于喜歡,他自學了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别。

 

 “我的研究領域更多偏向機器學習,涉及面相對較廣。”談到機器學習的發展,陳松燦認為,“将來值得關注的,一個是開放環境下的機器學習,比如無人駕駛,收集了大量的數據,能否處理可能的意外?怎麼建立一個适合于動态環境下面的人工智能算法或者機器學習算法?第二個是安全的人工智能,除具有第一個的意思外,就是如何使得基于隐私保護下的機器學習能夠抵抗攻擊,這樣的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在實際應用中很重要。”

提到所獲得的成就與獎項,陳松燦總是連連搖頭表示自己的成就“不足一提”,和真正的“大牛”還差得很遠,直言:“我并不聰明,而正是因為不聰明,所以我才知道我在哪些方面需要去補上。”

既緊密又自由的研究團隊

2003年,陳松燦建立了以自己的碩士、博士生為主的一個實驗室,即現在的模式識别和神經計算研究(PARNEC)團隊。團隊内集中了三位連續四年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教授,陳老師還自己培養了江蘇省優博獲得者6人,其中有2位獲得了全國優博提名獎。

在這個由“名師”與“高徒”組成的團隊,卻有着頗為樸實的成功“秘訣”:實幹。團隊組建初期沒有現成的、可借鑒的模式,而因為經費不足也沒有像樣的科研設備,一切隻能靠“人力”,靠“苦幹”。

由于購買國外電子期刊雜志需要一筆價格不菲的費用,他們當時唯一能查閱資料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于是,隊員們幾乎每天去那兒查閱資料,有時一待就是一整天。收集資料、閱讀文獻、分析數據、電腦處理、撰寫論文……實驗室有着濃郁的學術氛圍。即使周末,也不乏忙碌的身影在實驗室、電腦房、圖書館穿梭。

 “我們的團隊既研究自由,又合作緊密。”隊員黃聖君副教授告訴記者。為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陳松燦想了不少法子進行“團建”。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小組學術讨論讓成員之間通過交流,了解彼此科研進展的同時,也能在讨論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隊員們看來,學術嚴謹的陳松燦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非常好相處”的人。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特别好玩,是隊員黃聖君給陳松燦的形容詞。談起選擇加入陳松燦的團隊的原因,黃聖君說:“在之前的合作中,我見識到了陳老師高超的學術水平和德高望重的品格,我很敬佩他,所以想要和陳老師一起做學術研究。”

對于像黃聖君一樣的“80後”隊員,陳松燦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前輩老師,亦是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面影響着他們的“人生導師”。“剛入職時我的辦公室與陳松燦老師相鄰,經常看到陳老師叫學生到辦公室面對面一字一句地修改論文。耳濡目染下,我自己指導學生過程中也會督促自己更加用心。”黃聖君說。

 “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最滿足的事情”

一身樸素的衣服搭配一雙普通的拖鞋,一副舊舊的眼鏡後面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走路飛快,笑聲爽朗,言語幽默,這是同事和學生眼中的陳松燦教授。

 “我喜歡上課。”談到教學,陳松燦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1986年1月,他來到了南航伟德victory,任教至今已經有32個年頭,培養了37個博士生,近百個碩士生。“有些學生的畢業學校一般,但是如果我能夠把他們培養出來,我覺得我的作用會比較大,很有成就感。”

對學生,陳松燦教授采取的是自己平攤式的直接管理,對每一個博士生和碩士生一對一指導,“我給學生科研開題很早,半年時間裡可以讓他憑興趣選方向,但是選定後就盡量不再改,然後采用倒計時實現培養流程管控。”

培養過程中,他堅持與學生頻繁交流讨論,常常能見到他與學生肩并肩一起逐字逐句地改論文,到現在依然如此,“有的學生和我的英語都比較一般,所以我覺得我隻能用笨辦法,兩人一起來做。可能這不一定是好辦法,但這樣我可以全面把握,給他們的指導也是滾動式的。”

寫論文不僅要英語好,切入點也很重要。因此在做實驗和寫論文前,陳松燦會和學生私下交流切入的角度,要求學生先寫摘要,修改後再繼續寫。有不順利的地方還要重複讨論修改,有時甚至要改30多遍,工作量雖大,但是看到學生們得到成長,他就感到相當寬慰。“我培養的37個博士生裡面有不少在工作後的一兩年裡面就能拿到青年基金,絕大部分兩年後就晉升為副教授。”提到學生,陳松燦滿臉的自豪與幸福。

除了嚴謹的教學态度,陳松燦教授幽默的方言也令學生印象深刻,常常能聽到從他的課堂裡傳出學生的笑聲。陳松燦告訴記者,他上課的時候經常把專業知識融入到人生道理中去,學生聽得懂,記得住,更能學做人,他說:“能夠讓學生聽懂的,讓學生随着你的講解哈哈大笑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

對于招收研究生,陳松燦的要求并不高,“并不一定機靈,最重要的還是喜歡、踏實和勤奮。隻有學生喜歡這個東西,學起來才會有勁頭,隻有勤奮和踏實,他研究東西才能最後有成果。主動學習的學生一定能學有所成。”

 “辛苦嗎?”每每有人這樣問道,陳松燦都是笑着連連擺手,爽朗地說,“一直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最滿足的事情,就像我喜歡遊泳一樣,已堅持了14年有餘,每周平均5天,盡管泳姿

咋的,但很爽啊。我隻是希望留下給人家有些幫助的文章,關注得多了,反而讓我惶恐,被遺忘也挺好的。”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大道29号

郵政編碼: 211106

版權所有:伟德victory - 伟德网站是多少 後台管理 書記信箱 院長信箱

友情鍊接

校外導航鍊接

Baidu
sogou